- 发布日期:2025-04-13 17:00 点击次数:98
引言:1411年2月23日,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接待了专程前来谢罪的秦王朱尚炳。事情起因是朝廷派使者前往西安传达圣旨时,朱尚炳仅派内监出面迎接。见到使者后,他的言辞中透露出对朝廷的不敬态度。
朱老四怒火中烧,随即派遣使者向秦王送去一封严厉的诏书。诏书中包含一句明显带有威胁意味的话:“齐王因恭敬接受祭肉而成就霸业;晋侯因怠慢玉礼而招致国运不长的讥讽。望秦王以此为鉴。”这里的齐王指的是齐桓公,他因在周天子赐予祭肉时表现恭敬,使得齐国在春秋时期成为霸主。而晋侯则是指晋惠公,他在接受周天子的玉礼时态度轻慢,结果被预言国家不会长久。
晋惠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晋怀公被公子重耳赶下台,后来在逃跑时被杀。朱尚炳从小在南京跟着有名的学者学习,不可能不知道这段历史。正是因为这个,他才赶紧跑到京城来认错。
从前,周天子派使者给齐桓公送去祭肉,并告诉他不用下拜。齐桓公却说:“天子的威严近在咫尺,我怎敢因为天子的命令就不下拜?”于是,他恭敬地下拜接受。这件事被《春秋》记载下来,以表扬他的行为。后来,周天子又派使者赐给晋侯玉器,命令晋侯接受时不必行礼。使者回去后说:“晋侯恐怕不会有后代了!”再后来,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肉时态度不敬,刘康公就预言:“成肃公轻视天命,恐怕结局不好。”结果,这些人最终都没能善终,这些事也被《春秋》记录下来,作为警示。—《明太宗实录卷一百十三》
【打压秦藩,朱棣不遗余力】
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朱樉,作为明朝第一位秦王,于1395年三月在王府内遭人下毒身亡。对于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朱元璋一方面为他的悲惨结局感到难过,另一方面又对其平日的行径极为不满。因此,朱元璋只按照国公的标准安排了朱樉的葬礼,并给了他一个带有贬义的谥号:“愍”。
1397年6月,年仅16岁的朱尚炳继承秦王爵位,成为明朝首位以皇孙身份袭封亲王的人。同年,陕西地区爆发了高福兴领导的叛乱,朝廷派遣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前往平乱。在此期间,年轻的朱尚炳并未袖手旁观,而是亲自带领王府卫队在边境地区巡查,追捕盗匪。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胆识与能力,还赢得了祖父朱元璋的赞赏。
靖难之役期间,关于朱尚炳的立场,史料中并无明确记录。鉴于朝廷与燕王朱棣长期对峙,这位秦王继承人很可能采取了观望态度,试图从中获取利益。然而,当朱棣成功攻占南京后,朱尚炳仍未公开表态。面对这种情况,精明果断的朱棣认为有必要对这位侄子施加压力。同时,削弱秦藩势力也成为朱棣急需处理的重要议题。
朱棣在八月初八派遣使者携带诏书,要求秦王朱尚炳进京。当时,建文帝的忠臣大多已被清除,朱尚炳清楚朱棣的势力已不可小觑,直接对抗并非明智之举。因此,接到诏书后,他迅速启程,于九月初二抵达京城。
秦王认怂后,朱棣趁势大展手脚,开始着手重建。九月初四,他封了秦愍王的三个儿子:老四朱尚烐当上了兴平王,老五朱尚灴成了永寿王,老六朱尚炌被封为安定王。没过多久,九月初十,朱尚炳告辞离开。到了月底,他的两个弟弟朱尚烈和朱尚煜也来朝见。朱棣心里清楚,这两人将来就是他用来对付秦王府的重要棋子。
1403年2月,明成祖朱棣册封朱尚烈为永兴王、朱尚煜为保安王,并在南京为他们举办了婚礼。永兴王的妻子高氏是兵马指挥使高志的女儿,保安王的妻子孙氏则是饶州退休千户陈壐的孙女。婚礼结束后,两兄弟告别了朱棣,但他们的目的地并非西安,而是改道前往巩昌府。巩昌府位于今天的甘肃陇西县,朱棣此举显然是为了削弱秦藩的势力,将其分割为两部分。
丙午日,明太宗给秦王尚炳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由于你的弟弟永兴王尚烈已经长大,我决定让他暂时住在巩昌。在那里,他可以专心学习诗书,同时锻炼武艺,以此来培养他的品德和才能。”—《明太宗实录卷十八》
朱尚炳和朱尚烈兄弟感情深厚,一眼识破了朱棣的挑拨伎俩。为了共同守护先王留下的基业,朱尚烈先故意自毁形象。经过凤阳时,他故意对当地官员大发雷霆,气得朱棣怒斥:“凤阳是祖宗发迹之地,你经过这里却虐待臣民,这是贤明子孙该做的事吗?”朱尚烈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想借祖宗的名义给朱棣施压。回到西安后,他又找各种借口拖延行程,最后逼得朱棣以“水灾、旱灾、蝗灾不断,路上饿殍遍野”为由,允许他留在西安,不必前往巩昌府。
接到诏令后,若永兴王尚未启程,可暂留封地。待未来一两年粮食丰收,再安排出行。其正在修缮的居所,立即停工。—《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上》
分化秦王府的计划最终彻底泡汤了。不过,同样的策略在晋王府那边却效果显著,关于这部分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在下一章节详细展开。
第二步:逐步施压,内部瓦解既然直接行动不可行,那么在不引起警觉的前提下,只能对秦藩采取渐进策略。幸运的是,尽管各地藩王在建文朝遭受挫折,但朱老四即位后承诺恢复洪武时期的旧制,这使得他们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1405年5月,明成祖朱棣致信其弟周王朱橚,信中严厉批评了秦王朱尚炳和永兴王,指出他们"稍有不快便心怀不满"。这一指责分量十足,暗示两位藩王对朝廷心存怨怼。得知此事后,朱尚炳深感震惊,此后行事格外谨慎,言行举止都更加注意分寸。
1406年5月,秦王朱尚炳前往京城朝见永乐帝。朱棣安排太子朱高炽在文华后殿设宴款待这位皇室宗亲。在朱尚炳即将返回封地之际,永乐帝亲自召见秦王府的长史官员,对其工作给予肯定,这反映出秦王近期在京城的言行举止深得皇帝赞许。
辛亥年间,秦王尚炳即将返回封地,皇帝召见他的随从官员,对他们说:“秦王之前在封地内的言行常有不当之处。我曾写信告诫他,听说他能够自我反省并改正。今天看到他应对进退,举止得体,非常符合我的期望,这都是你们辅佐的结果。”—《明太宗实录卷五十四》
到了1408年,也就是永乐六年,发生了“愍烈妃”这件事,一下子又让秦王和朝廷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朱樉去世后,朱元璋让他的王妃王氏陪葬,还给了她“愍烈”这个谥号。王氏是北元河南王王保保的妹妹,这门婚事本来就是政治上的安排。王保保死后,王氏虽然没了利用价值,但朱元璋也没废掉她,只是给儿子又娶了卫国公邓愈的大女儿当次妃。
邓氏为朱樉生育了朱尚炳和朱尚烈两个儿子,这表明她在秦王府中备受宠爱。作为卫国公的嫡女,她本应享有尊贵地位,却不得不屈居异族女子王氏之下,这自然让她心生不满。秦王偏爱妾室而冷落正妻,最终导致邓氏遭遇不幸,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据《太祖皇帝钦录》记载,邓氏因心生妒忌而遭到责罚,最终选择自缢身亡。
朱尚炳继承秦王之位后,时常回想起母亲离世时的凄凉景象。为了追思双亲,他特意安排了一场祭祀仪式。然而,他行事过于张扬,竟将秦愍王和邓妃尊称为“皇考妣”,同时还将“王氏愍烈妃”的尊号加封给自己的母亲。
南京那边一收到消息,朱棣气得脸都绿了。可眼下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在边境虎视眈眈,这种节骨眼上,他实在不想在自家人中间闹出什么乱子。朱棣强压怒火,最后把锅全甩给了王府的官员们。
“皇考妣”是朝廷专用的尊称,地方藩国怎能擅自使用?这不仅违背礼制,而且你在九泉之下,自己也会感到不安。至于“愍烈”这个谥号,到底是朝廷赐予的,还是你自己加封的?你年纪轻,学识浅薄,未能掌握礼仪的根本,这显然是那些迂腐的儒生误导了你。他们让你陷入僭越的境地,而你却毫无察觉。你应该如实记录,以免被有见识的人嘲笑。——《明太宗实录卷八十六》
在1409年8月,淇国公丘福在北方战事中失利并牺牲。这一挫败对朱棣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若不采取行动回应,他的皇权威严将受到质疑。因此,朱棣向在南京代理朝政的太子朱高炽传达了他的决定:次年春季亲自领兵出征。借此机会,他计划调动各地亲王的兵力,包括秦王府。到了9月20日,宁阳伯陈懋,靖难之役的功臣,受命从陕西及庆、秦两王府的护卫中选拔并训练一万九千名步兵和骑兵,准备在来年二月集结于北京,随同出征。
永乐四年,瓯宁王朱允熙突然去世,太子一系的成员或失踪、或离世、或被贬为平民,最终彻底消失。按照常理,秦王一系应当成为大明王朝的嫡系,宗法地位理应高于燕王一系。然而,朱棣此次征调秦王的护卫,手段过于露骨,直接激起了朱尚炳长期压抑的愤怒与自尊,这才引发了文章开篇所描述的事件。
朱尚炳因长期承受巨大压力,于1412年3月11日离世,年仅33岁,被追谥为“隐”。根据谥法,“隐”意味着未能达成预期目标,这反映出秦藩连续两代秦王的谥号都不尽如人意。同年9月,朱尚炳的长子、年仅9岁的朱志堩继承了王位。秦藩的权柄落入一个孩童之手,这让朱棣感到一丝宽慰,但他未曾预料到未来会有更为大胆的挑战者出现。
【安定王之乱】
公元1418年初,永兴王朱尚烈逝世,年仅35岁,被追封为懿简。在此之前,保安王朱尚煜已于1410年离世。至此,秦藩中拥有爵位的皇室成员仅剩几位:秦王朱志堩,年仅15岁;渭南王朱志均,16岁,是秦隐王的庶长子;兴平王朱尚烐,30岁;永寿王朱尚灴,29岁;以及安定王朱尚炌,25岁。
兴平王和永寿王健康状况欠佳,他们的子嗣年纪尚小,无法担当重任。此时,正值壮年的安定王被江湖术士的谣言蛊惑,萌生了篡位的野心。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朱棣本人就是通过叛乱夺取皇位的,自然会有其他人效仿他的做法。朱尚炌暗中行动,收留逃亡者,私自制作印章,建立秘密组织,积极策划谋反事宜。
朱棣先前多次抽调秦王府的护卫参与北伐,已将其内部掌控得十分彻底。不久,西安中护卫的百户张诚和小旗孙成便将安定王招募士兵的文件送到了北京。通过内官朱兴的调查,朱棣发现朱尚炌还制定了一个周密的叛乱计划,这让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这个侄子。安定王的造反策略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采取投毒手段,分别除掉秦王、渭南王、兴平王以及永寿王,随后迅速掌控原本由秦王统辖的西安三支护卫部队的指挥权限。
紧接着,起义军迅速行动,直接拿下陕西的军事、行政和司法三大部门的负责人,完全掌控了西安府。这样一来,他们在当地的统治地位就稳固了。
接下来,李自成率军突袭了成山侯王通驻守的潼关,切断了关中地区的东面通道。
在第四阶段,他指挥三护卫及陕西都司的军队对宁夏发起突袭,成功击杀了他的十六叔庆王朱栴以及靖难之役的功臣宁阳侯陈懋。随后,他吞并了庆王府的护卫部队和朝廷在宁夏的驻军,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这个策略与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有诸多相似之处。西安府相当于当年的北平府,陕西的地方官员则如同北平的三司官员。庆王的角色与昔日的宁王相似。当前,朱棣坐镇北京,太子朱高炽在南京代理朝政,而心怀不满的汉王已被遣至山东乐安州,朝廷内部并非完全统一。若能有效控制西北地区,或许有机会重现靖难之役的局面。
遗憾的是,朱允炆的计划未能实施便被彻底瓦解。永乐十七年初,安定王朱尚炌赴京请罪,随后被剥夺爵位,贬为平民,发配至泗州看守皇陵。朱棣借此机会对西安的三护卫进行了全面整顿,迅速削弱了秦藩的势力,使其短期内无法再构成威胁。
当时,皇帝对尚炌进行审问,他承认了所有指控。朝中大臣纷纷上奏请求处死他,但皇帝考虑到秦愍王的关系,不忍心对他施以极刑。最终,尚炌被贬为平民,并派往泗州看守皇陵。举报者张诚被提升为登州卫指挥同知,孙成则被任命为义州卫指挥佥事,两人还获得了官服和帽带的赏赐。—《明太宗实录卷二百八》
结尾:1420年8月,年仅31岁的永寿王朱尚灴离世,被追谥为怀简。同年11月,秦愍王的大女儿蒲城郡主的丈夫吴伦因犯罪被剥夺了官衔,贬为平民。吴伦的父亲是开国功臣吴复,被封为黔国威毅公,他哥哥吴杰继承了安陆侯的爵位。吴杰曾在靖难战争中坚定支持建文帝朱允炆,与朱棣多次交锋。这次对吴伦的惩罚,明显是对他家族的报复。
1422年3月,明成祖朱棣再次带领军队向北进军,这是他第三次亲自指挥北伐行动。就在这次出征前,西安的三个护卫队被调走了14300名步兵和骑兵,这些人被派往北京,准备随同朱棣出征。秦藩的兵力已经被抽调得差不多了,几乎到了极限。
1424年4月7日,年仅21岁的秦王朱志堩离世,被追封为僖王。由于他没有子嗣,秦王的继承问题悬而未决。当时,明成祖朱棣正忙于第五次北伐,无法立即处理此事。直到同年8月,皇太子朱高炽即位后,才决定由其弟渭南王朱志均继承秦王爵位,遵循兄终弟及的原则。
朱棣在夺取皇位后,面对秦藩的潜在威胁,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他先是尝试从内部瓦解秦藩的势力,但效果不佳。于是,他转而采取直接对抗的方式,通过多次北伐和利用安化王叛乱的机会,逐步削弱秦王的军事力量。最终,朱棣成功消除了秦王一系对皇权的挑战,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